《易经》的成书年代久远。但依托现今考古学、古天文学的成就,并结合古代文献,仍旧能够大致描绘出《易经》成书的梗概与脉络。揭示《易经》的起源,对正确了解《易经》有着重要意义。
1.伏羲画卦
似乎很多人都知道是伏羲发明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的典故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般认为先天八卦是圣人伏羲创造的。
伏羲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六十四卦历法,确立了元日,使人们有了更准确的作息时间。
2.神农时代
神农氏一族是长于观天象的氏族,他们不但继承了伏羲的天文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把历法与农事紧密结合起来。
神农氏对《易经》的发展起过很大的影响。神农对历法进行了的改进,将春天的第一个月定为正月;神农对八卦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卦气说,使八卦记时与节气更加适于农耕。
3.黄帝时代
黄帝被誉为中国人文始祖,在《易经》的文化发展史上,他也是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4.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他与五帝之首的黄帝同姓,是黄帝的后代。
周文王继承了上古时期的易学,使易学又有了新的发展。《易经》又称《周易》,也就是周文王整理的《易经》。《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是指他开创了有别于伏羲先天八卦的后天八卦系统。
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方位与伏羲先天八卦不同,形成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的次序。
周文王的八卦还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周易》,周文王的八卦没有爻辞,只是对六十四卦排列了新的次序,并且加上了卦辞。
5.神秘的爻辞
周文王发明后天八卦是为了自己能够预测得更准确,通过八卦来提高自己的统治能力,而不是想著书立说,福泽天下。那么八卦的卦辞与爻辞是怎么出现的呢?
尽管历来人们对爻辞的作者说法不一,但《周易正义》中说的较为可信:“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子十翼也。”当然,文中所言并非全对,比如十翼并非孔子所作已是事实。不过孔子虽然没有创作出十翼,但对十翼进行过修订也是事实。并且周公参与了爻辞的编写也是较为可信的。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为六十四卦排序,并且给每一爻都配上了相应的卦辞和爻词。周公与卜官们编著的卦辞,为易学开辟了义理学派的先河。
周文王在羑里排列的六十四卦卦序及所作的卦辞,本身便包含着对周国未来的忧虑,并且卦序中包含着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
文王八卦以乾父坤母作为六十四卦的开始,其中喻示着父母所生的子子孙孙在发展壮大中互相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因此而产生的命运吉凶。
周文王用八卦阐述了人类在新时期的灾难将来自于人类本身,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会在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发生战争,所以他在八卦中也提出了解决这种危机的办法,即以礼来加强父与子、君与臣等不同阶层的约束力,使人们能够在礼的约束下减少因利益而发生的冲突。
而文王的八卦也预示了周国的发展及对周国未来的忧虑。对于这一点,精通《易经》的周公自然很清楚文王的苦心,于是他便让手下大将南宫适及一些卜师为文王的八卦加上爻辞。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周兴殷亡的历史教训告诫下一代官员,以保证新建立的周朝得以长治久安。
因此,爻辞本质上是传授周初圣王治国平天下的成功经验的政治教材,只是利用了占筮的框架作为设教的手段。所以爻辞中映射了灭殷兴周的历史。
由于《易经》产生于周朝,所以后人称其为《周易》。《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才成为儒家的经典,至汉武帝后,称之为“易经”。
6.易学流派
以古代中原文化为背景,易学流派主要有两类——象数派与义理派。
首先我们必须理清周易、《易经》与易学之间的关系。
周易是周文王发明的后天八卦系统和周公参与编写的爻辞及相关文献,其功能是义理与占卜相结合,后世许多占卜术数多应用文王的后天八卦方位图便可证明这一点。
而孔子所传的《周易》(汉武帝后被称为《易经》),以诠释《周易》的义理为旨归,沿袭授受,陈陈相因,既无开显,亦无创新。后来的儒家正是吸收了道家易(隐士易),使易学有了新的发展,如以京房为代表的象数易学主宰了汉世易坛。所以,我们今天所定义的《易经》应包括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河洛理数、医易、焦氏易、扬雄易、邵氏易等几大部分,孔氏易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易学的范围则更为广泛,《易经》是易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但非易学研究的全部。易学的研究范围应包括干支学、四柱学、紫微斗数、阴阳五行学、六壬学、风水学、相学、《易经》、汉字学、星相学、符咒学、诸葛神数、星评江海、白鹤神数、祝由十三科、请箕法、灵棋经等十八大类。
一句话概括便是:周易是《易经》的一部分,《易经》是易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贺华章.《图解周易大全》.现代出版社.2024-7